
来源:滚动播报
(来源:上观新闻)
“00后”王晨蕾,闵行区“阡集·莘社区”宠物公寓楼的租户,家中养有二猫一狗。居住近三年,对这个在沪上率先提出“宠物友好”的社区颇为认可:“在这里,大部分养宠人士和非养宠人士能做到互不影响,彼此有边界感。”
对“边界感”形成共识并非易事。市政协近日举行的“洋观察员”赴闵行区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活动中,各方观察发现,打造“宠物友好”环境并不意味着宠物和人完全拥有相同的权利。对于一个社区而言,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能否被平衡?公共场所的安全和卫生是否得到有效保障?推行“宠物友好”配套设施过程中,是否经过审慎考量?这些,都是“宠物友好”社区面临的挑战。
“阡集·莘社区”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参考。社区运营方、城开保租房品牌推广负责人朱俊介绍:社区打造了独栋宠物公寓楼,为养宠和非养宠人士设立物理边界;同时用具有“清退效应”的“宠物公约”来规范、约束养宠人士的行为。再者,在引入商业配套的过程中考虑宠物行业垂类商业,让他们真正理解并尊重养宠人士的需求。”
展开剩余71%刚性公约
“阡集·莘社区”是上海市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,闵行区首批认定挂牌的人才公寓。2023年,社区6号楼作为唯一一栋宠物公寓对外开放。宠物公寓,顾名思义其中租户大都为养宠人士,入住的租户都要签一份宠物“公约”。
这并不是一份“你好我好”的口头承诺。王晨蕾对其中两条印象深刻:“一条针对养宠人士,‘如果宠物对社区住户和环境构成潜在危险,莘社区管理方有权在评估之后判断宠物是否适合继续在社区内生活’;另一条针对非养宠人士,‘本楼是宠物友好楼,不可避免会有宠物叫声,在公共区域也会经常与其他家的萌宠相遇’。每一名入住的租户都要签字,这两条前置规则相当于对住户进行了一轮筛选。”
即便如此,也难免有矛盾发生。
朱俊告诉记者,对于“潜在危险”,管理方通常会邀请属地民警一起判断。她提及,此前有一条性格活泼的大型犬,与主人同乘电梯过程中扑到了另一名不养宠的住户,造成后者轻微划伤。双方报了警。管理方和属地民警多次走访、才平息双方情绪。“公约运行至今,虽未出现清退事件。但基于公约,运营管理方‘师出有名’,强制干预的次数不少。”
“养宠和非养宠人士对各自权益的理解不同。前者把宠物视为聪明懂事的‘家人’,但在非养宠人眼中,宠物具有失控的风险。这种认知差异,会让彼此感到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。那么,这中间的共识该如何寻找?”
座谈现场,外籍无偿献血志愿者团队Bloodline创始人阿思势提及,比如狗在宠物友好餐厅可以随意行动,但可能会对非养宠人士造成困扰。王晨蕾则认为,如果一家宠物友好餐厅不能让狗随意行动,那就不是真正的友好。
在这样的争论中,基于彼此理解的一些默契渐渐成型。“‘公约’的筛选,让宠物公寓内的住户能互相理解、尊重,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。同时与宠物公寓外的住户形成了一定的物理区隔。”记者在社区看到,6号楼下几步路就到了宠物公园,与整个社区的公共空间有一定距离。
经济模式
社区配套有宠物医院、萌宠洗护、宠物零售、宠物烘焙工坊、“宠物友好”餐厅等,调研过程中,弗吉尼亚大学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君廷感慨:“确实方便,真正考虑到了养宠人士的需求。”
王晨蕾对服务细节如数家珍:“有一家商铺会专门赠送小狗食用的酸奶,这里的宠物友好餐厅会给宠物安排座椅。”她认为,也正是因为这些相对完整的配套,让养宠人士更加珍惜并自觉保持“互不妨碍”的默契。
但“宠物友好”绝不只是一门生意。座谈会上,有人提出:“不是每一种空间都适合人宠共存。尤其在区域狭窄的空间推行‘宠物友好’不仅会干扰旁人,也会对宠物本身造成伤害。是否需要打造‘宠物友好’不仅要经过谨慎评估,也要经营主体发自内心地认同养宠人士的需求。”
宠物公寓“开盘”时,社区仅引入了萌宠洗护作为垂类配套。“但至今社区的商业载体中,已有近50%属于宠物行业。”朱俊告诉记者,因为社区养宠人士多,对于入驻的宠物行业垂类商家而言天然具备商业转化的受众基础,社区管理方采取的保障措施,对宠物主人履行义务的督促让这种生态的发展可持续。
与会人士建议,若要在全市范围内复制“样板”,应考虑在行为规范上有法律层面的约束。“不能仅仅依靠社区居民的素质形成共识。有真正的刚性规定和约束,才能让边界感落地。”
原标题:《人宠共治,如何划边界?》
栏目主编:顾一琼 文字编辑:张晓鸣
来源:作者:文汇报 苏展
发布于:北京市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